健康美味小海食,多品类畅销大市场,好吃更好卖的零食!
随后一行三会开始行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三十条具体建设意见(即金融30条),2014年2至5月短短三个月间,涉及金融30条的五部细则陆续出台,分别从人民币支付业务、人民币跨境使用、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分账核算业务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第一,我称之为多元化配置的双重配置,这是一个战术问题,很容易纠正。这句话看起来像是明智的投资建议。
前者作为波动巨大的赌博性投资工具出售,后者作为零波动、有股息的超安全投资产品出售。而认为自己在理财顾问的帮助下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多元化投资组合来轻松避过下一场金融风暴的观念已经再度流行起来。买入20家折扣零售商的股票不会让你的投资组合实现多元化配置,而买入20只分属于不同板块和行业的股票则可以做到多元化配置。据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Poors)报告,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大约半数营收来自于海外市场。是的,持有的投资应该多元化的意思是,这些基金或者证券的价值不应该彼此密切相关。
但遗憾的是,每一只共同基金都要收取费用。而且,虽然我赞同投资者应该同时持有股票和债券,但我担心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被怂恿到多元化配置不当的地步,导致投资费用较高,投资表现平庸而且有可能面临更多风险。把FT账户中的资金划转到其他国内账户就算是区外使用了,这就要遵循渗透原则,仍旧按原来的央行30条执行,即3+1项目有限渗透——经常项目、直接投资、偿还贷款和其他项目(应该就是未来的证券投资)。
稳健起步,创新监管 稳体现在FT框架下用境外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因子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控制来优化资本账户的监管。新的政策框架下,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等也都可以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来支持区内企业融资需求。境外融资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币种风险转换因子为1,外币为1.5。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上海市级分账核算单元设定为其境内法人机构资本的8%,银行上海市级分账核算单元设定为其境内法人机构一级资本的5%(弹药比较充足)。
《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准、稳、强。调控工具就包括调节这三个参数,并辅助前文提到的第2类摩擦系数和第4类应急措施等。
强化火力,加速开放 强体现在这次《实施细则》的出台,将会为自贸区金融改革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显著的多重叠加的乘数效应——用境外融资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有效动员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以市场开放促金融结构改革和转型,以模式创新重构金融风险防范安全网,加快提升金融活动能级和市场参与度活跃度,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从而有力推动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总体来看盈利应该不会太夸张,跟原来走偏门隐藏在虚假贸易中的获利水平可能无法相比,但正门毕竟已经打开。一般企业境外融资的杠杆率从原来资本的一倍扩大到二倍。现行规则中蕴含的杠杆率大体在3倍左右。
主要预警指标包括:境外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因子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在宏观审慎监管的保驾护航下,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就可以大展拳脚自主开展境外融资活动。大家都很想知道当自贸区遇见金融城(还有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业基地)会擦出什么样火花,会发生怎么样的化学或者物理反应。此次《实施细则》全面扩大了境外融资的规模和渠道,形成了全口径的境外融资概念。
6)目前计入分账核算境外融资的业务类型包括:外币贸易融资、表外融资(或有负债)、跨境担保以及其他一般借款。一旦风险预警指标达到某个风险级别的临界值时,央行上海总部将向金融机构发出相应的风险预警,并可以采用上述工具进行调节(工具和对象都可灵活适用)。
因央行参数调整导致境外融资余额超出的,原有融资合约可持有到期。我们仔细来看以下两个重点的计算公式: A) 走分账核算通道的境外融资总额=Σ境外融资余额*期限风险转换因子*币种风险转换因子*类别风险转换因子 这给出了各种融资来源折合出的总境外融资当量,它考虑到了对不同期限、币种、表内外的当量调节。
5)融资总额惯例为年度调整。就在市场审美疲劳的时候,自由贸易账户进一步开放和功能升级不期而至。最关键的是通过《实施细则》,上海率先建立了资本账户可兑换的新通道、新路径和新管理方式(与现行严格的外债管理通道可以二选一),技术线路的清晰为后续全面放开资本账户扫清了障碍。相信未来自贸区金改还有4.0、5.0等更高版本,后续改革措施仍然值得期待:预期年内监管部门会继续推动证券、保险等非银行机构以自贸账户为依托支持区内的合格个人投资者参与境外证券期货市场,并同时允许区内境外的个人和机构通过自贸账户进入上海本地证券及期货市场。其中对长期资金、推广海外人民币和表外融资的好感暴露无遗。防控的要点就是监测并抑制短期资本的大规模单向流动,这会增加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控制难度和带来资产价格的急剧波动,引发泡沫或者刺破泡沫导致金融市场危机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中国改革历来采用的是先开枪再瞄准的实用主义,从先前自贸区相关政策出台的时间线来看,此次发布完全符合上海自贸区两年以来的改革和开放节奏: 1)先搭建框架,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但总体而言,FT账户并未大规模铺开,区内大多数企业的海外融资依旧受到很多限制。
当然这一切还是纸上谈兵,有待自贸区先行先试,经过实战的反复冲刷打磨,才真正能体现它的有效性(特别是要经历完整周期)。2013年9月18日出台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了自贸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与主要措施,其中金融领域改革是重中之重,核心内容是金融制度创新、金融服务强化和金融市场开放。
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贸区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金融服务试验区实体经济跨境发展的能力。但潜在的问题是这可能不会改变资金流动的方向,但确实会影响流动的量级。
整个《实施细则》文件散发着浓厚的技术主义加父爱精神的气息,尽管中国人民的老朋(dui)友(shou)索罗斯已经退休,但中国对全球短期流动性的警觉也没有丝毫的放松。其实就是一个风险收益合理匹配的问题。2)宏观审慎系数可调节,目前中性预设为1。就是原来计划经济最爱的管理模式,操作简单粗暴,但被批评为跟不上潮流,一方面存在审批者自由量裁,另一方面又缺乏动态调整的灵活性。
根据风险可控、稳步推进的总原则,央行必须同时做好金融监管,包括完成基于分账系统的核算管理、密切关注跨境异常资金流动、对区内机构实施分类管理等方面工作。未来监管者将借此搭建起一套相对成熟的风险管控体系,进行24小时实时、逐笔地监测,以确保绝对安全。
准确择时,把握开放节奏 准体现在对于自贸区金改进程、时间点和全局的把握感,在恰当的时机推出了恰当的政策。预期当资本外逃时会加大,而热钱涌入时会减小。
但在余额回复到新上限前,停止新增融资。监管政策的目标是阻止套利吗?应该不是,因为这毫无意义,毕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资本总是要赚钱的。
本次《实施细则》中提到的如果有必要,对融入资金征收特别存款准备金、征收零息存款准备金应该就是属于这个广义的类别。类似纽约的IBF,东京的JOM,FT账户群构成了有效的电子围栏。这也就可以让上海金融市场实现与国际市场双向开放,其实当自贸区推进到陆家嘴,离岸在岸就已经一体化了。在自由贸易账户中,本外币资金按统一规则管理,可以与境外资金自由流动,这大大方便了国内企业在海外的跨境并购和投资业务。
所以不奇怪市场一度怨声载道,质疑自贸区金改力度有限不达预期。4)当然最后是在紧急情况下关闭资本账户,切断一切资金的跨境流动,即回归到总规模为0的总量控制。
2015年2月12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由中国央行上海总部发布,这意味着在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推进下,上海率先迈出了资本账户可兑换新路径的关键一步,自贸区的金改3.0版全面起航。在执行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和区域地缘一体化战略中,在输出商品、工程、设备、服务、标准、治理的同时,全面输出资本和货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境外融资形式为表内的,风险转换因子为1,表外的(或有负债)为0.2 和0.5 二档。随后一行三会开始行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三十条具体建设意见(即金融30条),2014年2至5月短短三个月间,涉及金融30条的五部细则陆续出台,分别从人民币支付业务、人民币跨境使用、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分账核算业务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